前段时间多雨寡照,我市各地都出现“水发苗”和因暴雨积水导致淹没稻顶、稻株发红僵苗的现象。进入7月下旬,淮安市水稻,总体上处于无效分蘖期,各地要狠抓适时适度搁田和科学运筹穗肥,全力塑建丰产高效群体,为今年水稻丰产丰收、提质增效打下坚实基础。
一、科学研判苗情,强化分类指导。
截止2023年7月20日,我市各地的水稻苗情差异极大:少量早茬口的手栽杂交籼稻,已经进入拔节初中期, 群体大的早已封行,群体正常的也即将封行,剥茬后可见幼穗“白毛现,毛绒绒,甚至穗长达到1cm”;麦茬机插稻,无论是常规粳稻还是杂交稻,当前都处于无效分蘖期;麦后直播稻,绝大多数也处于无效分蘖期,基本苗过大的当前茎蘖数甚至高达50万/亩以上,仅有超迟播种且基本苗10万/亩的,还处于有效分蘖期,并且当前茎蘖数数仍然不高。因此,各地要认真分析苗情特点,因地制宜,因苗制宜,加强分类管理。
二是适时适度搁田,提高群体质量。
各地切实抓好稻田沟系配套工作,清理、疏浚农田内外三沟,确保能排能灌,提高抗灾能力。要高度重视稻田开沟搁田工作,切实缓解水稻后期倒伏以及因土壤软烂造成“机械无法下田、水稻收不上来、小麦播不下去”等系列问题。当前正是开沟搁田的关键时期,要根据不同种植方式、不同苗情,按照"苗到不等时,时到不等苗"的原则,及时抓好"搁田"工作。对已达到和超过穗数苗的田块,要迅速组织人力和机械,进行开沟排水搁田,尽快控制无效分蘖生长,以防群体过大;对即将达到穗数苗的田块,要在群体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苗的80~90%时自然断水搁田,采取轻搁、多次搁的方法;对部分迟播、迟插、迟抛、僵苗迟发等茎蘖数明显不足的田块,亩用尿素5kg左右加复配适量的钾肥、锌肥,实行带肥软搁田。搁田程度把握田边未"发白",有少量细裂缝时,即可上水,然后再落干,如此往复,循序渐进,最终达到田土沉实,田中不陷脚,田面土表见新根,叶色褪淡,叶片挺直为止。
三是科学运筹肥料,促进群体平衡发展。
要根据不同种植方式的苗情特点,调节肥料施用策略,促进群体快速、平衡发展。对移栽晚、僵苗不发、土壤贫瘠的机插田块,在基蘖肥的基础上,依苗情酌情补施肥料,以含磷、钾复合肥为主,或喷施水稻叶面肥和系列生化产品,加快分蘖发生,提高抗逆能力;对播期较迟、苗体弱小的直播稻要分次补施速效肥料,促进植株快速生长、由弱转壮;对适期移栽的移栽稻,以“捉黄塘、促稀塘、促平衡”为主,严禁普施大量氮肥;对播期早、群体大的直播稻,以及秸秆还田、前期增施分蘖肥的田块,要严格控制追施氮肥,并减少后期肥料用量,防止群体过大造成倒伏。
四是科学防灾减灾,促进水稻安全生产。
当前,一要按照植保系统病虫预测预报,密切关注水稻病虫害发生动态,重点加强稻纵卷叶螟、螟虫和纹枯病等中后期病虫害的防治;二要做好直播稻杂草和杂稻防除技术指导,切实减少杂草和杂稻危害;三要与气象部门密切联系,及早制定完善水稻中后期抗灾减灾技术预案,切实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防止旱、涝、极端气温和台风暴雨等不 利气象条件对水稻产生的危害。
五是加强技术服务,促进关键技术到位。
各地农技员要经常深入生产一线,根据水稻苗情长势制定田间管理技术对策,指导农民因地制宜、因苗制宜,切实提高田管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要广泛利用电视、广播、手机报、微信、QQ、现场培训指导等方式,促进技术措施进村入户,落实到田。要加强水稻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示范片和水稻科技综合示范基地苗情监测管理,提高建设水平,增强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先进技术推广普及。(淮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