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细菌性条斑病防控技术意见
发布时间:2025-03-26 09:40   字体:【 】   来源:局属单位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简称细条病)为检疫性病害,在我市局部区域发生危害较重,防控难度大、扩散流行风险高。另外,细菌性病害白叶枯病在局部区域的老病区时有发生。根据残留菌源、水稻品种布局及气候条件分析,预计今年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在我市老病区具有偏重流行的条件,因此各地要高度重视,及早制定防控工作方案,强化防控技术培训,确保病害不流行致灾。

一、强化监测预警

水稻细条病、白叶枯病从秧苗期到抽穗期都会发生,但以分蘖期到抽穗期发病为主。各地要认真开展田间监测调查,在水稻秧苗期、分蘖末期和始穗期,尤其是水稻移栽后遇长时间连阴雨天气时要开展全面的普查,要重点加强对上年度发病区域的监测调查,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防控。

二、强化科学防控

1、加强检疫。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全国植物检疫性病害,各地对制种繁种基地要严格把关,确保落实在非疫区,要查验制种亲本的检疫手续,严格按照种子产地检疫规程开展检疫,严禁发病田留种;要加强对调入、调出的杂交稻种检验检疫,及时开展种子市场抽检复检,发现疫情及时处置;要强化疫情封控扑灭措施,对新发生的零星疫情点,要依法采取有效扑灭措施。

2、轮作换种。细条病、白叶枯病老病区要积极推广“籼改粳”,“水改旱”措施,推广种植籼粳交类型水稻品种。白叶枯病老病区(或上年发病区)要停止种植南粳9108品种。

3、种子处理。播种前先将种子用清水浸12个小时,再用40%三氯异氰尿酸(强氯精)300-400倍液浸种12小时,捞起洗净后催芽;或用20%噻唑锌悬浮剂200-400倍液,常温浸种36—48小时。

4、预防早治。防控水稻细条病、白叶枯病重在预防。上年发病的区域,今年仍种植感病品种的要把握在秧苗移栽前、分蘖期和破口前各施药预防一次,尤其要抓好“带药移栽+破口前5-7天”施药预防。田间一经发现病斑,立即开展防治,并间隔3-4天连防2-3次,台风暴雨后要迅速复查补治。防治药剂可选用噻唑锌、噻菌铜、噻霉酮、氯溴异氰尿酸、叶斑宁等,同时可加入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混合喷施。施药要先喷无病区,再喷发病区。要合理轮用和混用药剂,提倡植保无人机统防统治,减少人工喷药传播。

5、科学管理。加强栽培管理,培育无病壮秧,科学施肥,合理灌溉,避免大水串灌、漫灌。

三、强化防控措施落实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暴发性强、防控难度大、危害损失重,各地要高度重视,强化组织发动,确保病害不流行致灾。

1、强化组织领导。要及时将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情况向政府领导汇报,争取行政领导重视和支持。要全面落实“政府主导、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联防联控”的植物疫情防控机制,层层建立防控工作责任制。要建立健全疫情档案,并按照相关规定及时上报疫情发生防控情况。

2、强化宣传培训。要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水稻细菌性病害防控技术的宣传培训,确保将防控关键技术指导到病害发生区域的每一个种植户。

3、强化统防统治。上年度细条病、白叶枯病发生区域,要将这两个病害列为重大病虫防控对象,整合相关项目资金,以种子统一消毒处理为重点,开展统防统治和应急防控。病害发生较重的县区要在重点发生区域建立“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辐射带动大面积防控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