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十项适用技术(十)——杂交籼稻机插丰产优质栽培技术
发布时间:2022-06-29 17:19   字体:【 】   来源:科技教育处

        我省淮北地区是我国中籼稻生产北缘地带优势区,具有品质优、效益好、市场竞争力强等特点。随着适宜机插的优良食味籼稻品种的育成及配套丰产优质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近年种植面积有扩大趋势。其丰产优质栽培技术要点如下:

        1. 选用适宜机插品种。选择明两优丝苗等生育期适中、食味品质好、产量潜力大、综合抗性强等适宜机插的中籼稻品种。

        2. 培育适龄中苗机插壮秧。(1)秧苗标准:采用钵苗机插或毯苗机插,每亩大田用种量(干籽)1.25~1.5kg。毯苗9寸盘(内径58cm×28cm)每盘播种量(干籽)60~70g,盘成苗1800~2000株;钵苗(448孔穴)每穴播种3~5粒,穴成苗2~3株。秧龄25~30d,叶龄5.0~5.5叶,苗高15~17cm,苗挺叶绿,基部粗扁有弹性,秧苗整齐,无病虫危害,单株白根数10条以上,根部盘结牢固,提起不散,盘根带土厚度2.0~2.5cm,厚薄一致。(2)秧床培肥制作(参照适用技术三)。(3)播前种子处理:做好晒种、选种、浸种、消毒等工作,以提高发芽率、整齐度,减少种传病害。重点是用三氯异氰尿酸或噻唑锌浸种,预防细菌性条斑病等细菌性病害,推行旱育保姆拌种育壮秧技术。(4)确定适宜播期:以在最适温光范围内能安全齐穗和灌浆结实为原则,杂交籼稻以8月30日作为安全齐穗期的底线,根据不同品种类型、茬口、机插时间等具体情况,合理确定适宜播期。麦茬机插适宜播期在5月中旬。采用机械流水线播种,提高播种均匀度。播好的秧盘按正常操作程序要求叠盘暗化出苗、秧板上摆放秧盘,覆盖无纺布。(5)加强秧田管理:在毯苗和钵苗育秧常规管理基础上,重点做好精准化控。在秧苗2叶期每百张秧盘用15%多效唑粉剂6~7g兑水喷雾,喷雾要均匀、细致,防旺长,延长秧龄。移栽前2~3d精准喷施高效“送嫁药”,做到带药移栽,本田期病虫防控前移。

        3. 精细整地,确保机插质量。夏熟作物收获腾茬后,及时耕翻整田,确保草泥混合均匀,做到田平、泥软、肥匀。大田整平后、秧苗栽插前,沙质土沉实1d左右,壤土沉实1~2d,粘土沉实2~3d,待泥浆沉淀、表土软硬适中后及时栽插。要力足争时抢栽,中苗毯苗机插推行宽行宽距适苗(30cm×17cm)技术,亩插1.2~1.3万穴,每穴2~4苗,基本苗3.0~4.0万;钵苗机插(33cmx15.7cm)亩插1.2万穴左右,每穴2~3苗,基本苗2.5~3.0万。

        4. 科学肥料运筹,推行钾肥中移施用。根据前茬作物产量和土壤养分变化规律,科学确定水稻施肥的养分比例和运筹方法,总的施肥原则是“据减氮控磷增硅钾”。本田期亩施氮(N)量15~16kg,N:P2O5:KxO配比1:0.3:0.8。氮肥40%作基肥,30%作返青促蘖肥,30%作穗肥(保花肥);磷肥100%作基肥;钾肥50%作基肥,50%作穗肥(促花肥)。在此基础上,于分蘖期和孕穗期结合病虫害防治,分别喷施水溶性硅肥或硅、钾肥各一次。

        5. 强化早发田管,适时搁田控苗。机插活棵立苗期间歇湿润灌溉,立苗后薄水间隙灌溉,及时露田通气促进扎根防僵苗。活棵后早施分蘖肥,提倡一次性亩施尿素10~12kg作返青促蘖肥。按照预期成穗数(大穗型:14~15万/亩;中穗型:17~18万/亩)要求,当田间茎蘖苗数达到预期穗数80%时开始控水搁田,分次搁田,先轻后重,高峰苗控制在预期穗数1.5倍以内。中后期从幼穗分化开始到抽穗后35d浅水勤灌,以浅水层和湿润为主,养根保叶。

        6. 加强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根据病虫预测预报情况,重点做好纹枯病、稻瘟病、细菌性条斑病、螟虫、稻飞虱等防治,同时抓好大田期化除。不同稻作方式田块的用药时间、用药品种要严格按照植保部门推介配方和技术要求操作。

        7. 适时机械收获。杂交籼稻成熟收割时易落粒。当全田95%以上稻谷黄熟时,及时抢晴收割、晾晒烘干,减少收获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