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总体思路是:坚持市场导向,紧紧围绕“生产绿色化、产品品牌化”,选优品种、调优技术、提高品质、培育品牌、提升效益,实现规模化、绿色化、科技化、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提供坚实的支撑。主要目标任务是:全市水稻面积稳定在470 万亩以上、单产稳定在600kg/亩以上,确保总产量基本稳定;优良食味水稻品种推广面积210万亩以上;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45 个以上。
一、加强优良品种推广。大力开展优新品种(新品系)试验、筛选与展示推介工作,切实加快口感、外观、抗性、产量等综合性状协调的优良食味水稻品种推广,以优化品种区域布局、整体提升我市水稻品质和产量。今年可选择南粳5718、徐稻9 号、连粳18、淮稻20、天隆粳6 号、南粳2728、泗稻16 等中熟中粳品种以及徽两优、晶两优、荃两优等系列籼稻品种。有条件的尝试彩色稻米、富硒大米等种植,开发特色功能稻米市场和消费群体。
二、强化绿优技术推广。集聚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和优质稻米产业化开发等项目资源,围绕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绿色化、融合化生产需求,加大绿色高质高效关键技术模式集成推广力度。一是水稻集中育秧技术。建设一批基础设施配套的高标准商品化集中育供秧基地,切实解决家家户户分散育秧难、难以育壮秧等问题。大力推广机插秧专用壮秧剂拌土、基质代替营养土、机械流水线播种、室内暗化催芽、无纺布(防虫网)覆盖、微喷灌控水等智能化、标准化、高效化集中育秧技术,扩大壮秧剂、基质、秧盘、无纺布、安全高效生化调节剂等配套育秧物化产品的应用,提高秧苗素质和育秧效率。突出控种、控水、化控等育秧环节,培育适于常规粳稻机插、杂交稻机插和综合种养应用的适龄壮秧。二是毯苗(钵苗)机插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巩固提升毯苗机插育秧技术水平,大力示范推广机插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全力扩大机插秧推广规模,减少粗放直播稻种植面积。要落实好适期移栽、栽足基本苗、精准调控肥水、病虫绿色防控等关键措施,推行统一化管理,构建高质量群体。加强插秧、施肥、化除一体化栽培技术试验示范,增强肥药减量高效、省工节本提质效果。三是“水稻+N”绿色高效种植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稻虾、稻鸭、稻鱼、稻鳅、稻蟹等稻田种养结合模式,扩大稻+冬棚菜、稻+春棚瓜等轮作模式规模,发展绿色稻米、有机稻米,提高复合种植效益。积极培育建设 “味稻小镇”、挖掘宣传稻耕文化、开展稻田创意文字画像等活动,推进稻米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四是开发本土特色稻作新技术。通过开展系列专题试验,认真分析我市各个区域麦茬水稻生长季的资源禀性,研制本土900kg/亩以上机插稻绿色高质栽培技术、稀播长秧龄毯苗机插杂交籼稻安全绿色高质栽培技术等。
三、聚焦全产业链建设。以现代农业产业示范、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味稻小镇”建设等为载体,扶持培育一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稻米加工龙头企业,分步配套建设比较完备的收获、冷储、加工、营销体系,系统打造好产业、好产品、好品牌,带动稻米产业跑出“加速度”。一是建设一批高标准产业化基地。基地内建立从品种、种植规程、加工储藏到大米产品全覆盖的标准化体系和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实现单品管理收获、低温烘干储藏、统一加工包装。要高度重视冷藏保鲜设施配套建设,切实增强稻米生产供给的弹性和抗风险能力。二是提升稻米加工利用水平。加强稻米加工新技术、新工艺改造升级,推动稻米精深加工现代化、自动化。适应消费升级需求,加快开发深加工产品,提高水稻产业附加值。三是唱响稻米产业品牌。按照“一个优势区域、一套标准体系、一个公用品牌、多个经营主体和产品”标准,扶强一批区域公用品牌、提升一批企业品牌、精炼一批产品品牌、做优一批地域特色鲜明“优而响”的特色功能稻米品牌,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四、积极参与特色活动。我市农技人员要充分发挥农技推广系统公益性服务职能,积极组织、参与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观摩培训,新产品、新品牌、新业态培育宣传与推介活动。一是积极参与全省创新成果交流。通过与省内同行交流,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新装备考察交流,推动稻米产业技术不断进步。二是积极参与全省优秀论文评选。通过研究与撰写论文,分析我市稻米产业发展新形势、新任务、新需求和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突出问题与制约瓶颈,研究提出突破性技术举措,为我市稻米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和技术支撑。三是积极参与全省创建评鉴活动。2021 年度 “味稻小镇”、“味稻田园”、“江苏好大米”、“强村富民典型”等创建与推介活动,及早制定方案、责任落实到人。“味稻小镇”建设方案要细化到水稻生产规模、优良食味品种种植面积占比、基地建设、“三品一标”认证、稻米加工、品牌营销、稻耕文化等方面,具体行动要从早春开始。“味稻田园”则从田园基础设施、功能设计、交通条件、生态环境、组织能力、科技应用、三产融合、示范引领等方面建设,达到“品种优质化、生产绿色化、管理智能化、产业高效化、产品品牌化、主题田园化”。“强村富民典型”主要是从事稻米生产经营为主的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或村组集体等典型,引领推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五、加强技术指导服务。一是加强线上线下技术指导。密切关注水稻生长动态,于水稻育秧移栽、够苗搁田、拔节长穗等关键时期,根据水稻苗情、天气条件、病虫情报等,因地制宜及时提出技术指导意见,通过市、县(区)农业网站、电视、手机App、微信群、QQ群、技术明白纸、黑板报等形式及时传递到种植大户。推行专家挂钩指导服务,于关键季节、关键生育期开展线上诊断、微课培训,深入田间地头开展面对面现场指导,提高技术应用到位率。二是强化苗情监测调度和分析决策。以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和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项目为平台,全力构建完备的苗情监测体系,及时掌握苗情、水情、旱情、虫情、肥情,及时开展综合分析,为生产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三是推进科学防灾减灾。加强灾害监测,与气象、水利、应急等部门密切联系,积极沟通会商,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提前制定防灾减灾预案,根据灾害发生情况和水稻生育进程,制定针对性抗灾救灾技术指导意见,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深入灾区开展指导服务,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