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落实农业现代化走在前重大要求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近日发布,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2个省委一号文件。文件紧扣“稳产、增收、四提升”3大关键词,部署了7个方面30条重点工作,提出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坚持不懈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农业科技装备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
2月22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发布会,邀请省有关部门对文件主要内容进行解读。
抓牢稳产保供,着力提高粮食综合产能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着力提高粮食综合产能、扛牢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责任,仍然是今年省委一号文件聚焦的“头等大事”。
“省委一号文件是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江苏‘三农’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农业现代化走在前的大背景下,在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大背景下,在扎实推进高水平农业强省建设,加快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的大背景下印发的。”省委副秘书长李荣锦介绍,文件重点内容是明确提出了“稳产、增收、四提升”的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稳产,即切实做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包括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增收,即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四提升”,即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农业科技装备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省委一号文件也提出着力提高粮食综合产能,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
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巫建华介绍,2023年江苏粮食单产达463.8公斤/亩,在13个主产省中列第3位。做好今年全省粮食生产,将组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有机质提升行动、重大品种攻关与普及推广行动、全程机械化与智能化推进行动、重点技术突破与集成应用行动、规模经营发展与专业化服务行动五大行动计划。“我们将建立领导挂方指导机制、多方协同共建机制、考核激励推动机制、高产示范带动机制,力争通过3年努力,在全省广泛建设万亩高产片、千亩示范方、百亩攻关田,促进全省粮食大面积单产持续提升。”
强化科技创新,培育乡村特色富民产业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支撑,今年省委一号文件着眼于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推广应用。
“聚焦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我省着力在‘三个加强’上下功夫。”省科技厅副厅长赵建国说,将着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建设,充分发挥农业领域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利用等3家全国重点实验室作用;着力加强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鼓励支持高校院所与企业开展种业联合协同创新,打好种业振兴组合拳;着力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示范应用,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进园入县”,打通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举办产学研合作专项对接系列活动,发布农业科技最新成果。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省委一号文件强调要“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旅游正契合其中的“培育乡村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春节假期,全省195个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共接待游客近800万人次,旅游消费总额25.1亿元,同比2023年春节假期日均增长52.8%和48.3%,展现出巨大发展潜力。下一步,我们将更好借鉴‘千万工程’经验,从4个方面加强农文旅融合发展。”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拾峰表示,将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践行地。促进融合发展,积极培育田园文化艺术、旅游风景道、村跑、村BA、主题研学等“+乡村旅游”新业态。聚焦产业发展,念好“市场运作、农民受益”致富经。推进品牌发展,唱响“水韵江苏·和美乡村”四季歌。
提升建设水平,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的“题中应有之义”,其中省委一号文件专门提出要“加强乡村规划引领”。
“村庄规划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先导性、基础性工作,是乡村地区进行各项建设、核发规划许可的法定依据。”省自然资源厅一级巡视员李如海介绍,目前,全省已完成镇村布局规划优化完善工作,共确定了约2.1万个规划发展村庄,各地已开展8300多个“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总体工作水平走在全国前列。2024年将加强村庄发展分类引导,高质量做好村庄规划编制实施,同时提高村庄设计水平,保护乡土文化和乡村风貌,留住乡愁记忆。
富口袋,也要富脑袋。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水涨船高。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公永刚表示,在新的一年里,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战线将做好凝神铸魂文章,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做好服务群众文章,更好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做好传承弘扬文章,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兴盛;做好城乡融合文章,共同建设形神兼备的新时代鱼米之乡,让“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持续跃升。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动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各项任务落实,离不开公共财政的政策供给和投入保障。省财政厅副厅长倪国强表示,省财政将坚持公共财政优先保障,建立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2024年,省级财力预算安排“农林水”支出216.37亿元,同口径增长13.1%,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2个百分点。加上通过土地出让收入安排的支出等,省级财政安排的支农预算总额达335.2亿元,较上年增长31.96亿元,增幅10.54%。锚定建设农业强省任务,将持续优化支农资金支出结构。同时树牢“大财政”理念,提升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