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站内导航: 首页 > 信息公开
主题分类 主题分类 体裁分类 通知
索 引 号 014290088/2024-00024 发布机构 淮安市农业农村局
文  号 淮农发〔2024〕57号 公开日期 2024-07-04
文  号 淮农发〔2024〕57号 公开日期 2024-07-04 失效日期
名  称 关于印发《2024年全市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要点》的通知
关 键 词
内容概述
时效说明
关于印发《2024年全市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县区农业农村局(农业农村和水利局)、法院、检察院、工业和信息化局、公安局、市场监管局、供销合作社:

    为切实做好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确保农资供应和质量安全,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结合本市实际,市农业农村局、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公安局、市市场监管局和市供销合作总社联合制定了《2024年全市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要点》,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淮安市农业农村局   淮安市中级人民法院   淮安市人民检察院

淮安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淮安市公安局

淮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淮安市供销合作总社

2024年7月2日




2024年全市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要点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做好全年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盯农资打假重要领域、关键环节,坚持整体联动、标本兼治、打防结合,以高压严打态势持续推进专项治理,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违法行为,全面净化农资市场秩序,为全年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和农民增收提供坚实保障。

    一、突出重点加大排查力度

    1.开展日常巡查检查。聚焦春耕田管、“三夏”生产、秋收冬种等关键农时,以农资生产经营资质、进货查验、产购销台账记录、产品审定与登记、产品标签标识等为重点,对农资生产经营主体开展拉网式排查,严打坑农害农违法行为。加大对现代农业、畜牧业等产业基地周边农资销售点的管控力度,针对农资生产经营主体聚集区域、假劣农资流动商贩活跃区域提高巡查强度,着力查找问题隐患。农资“忽悠团”进村兜售和网络销售假劣农资问题突出的地方,要组织开展专项整治。建立种植大户入户倒查机制,选取一定比例种粮大户开展倒查,找到违规农资生产经营突破口,彻查问题产品来源。通过农资使用端倒查、飞行检查、暗查暗访、群众走访等多种方式,提高假劣农资问题线索发现率。(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强化农资质量抽检。组织实施种子、登记肥料、农药、兽药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和执法抽检,将群众投诉举报,排查发现隐患,新闻媒体曝光,上一年抽检不合格的企业、门店、产品类型列为重点抽检对象,将规模种养殖主体使用的可溯源的农资产品、线上销售的农资产品纳入监督抽查范畴。建立随抽随检,快抽快检快处机制,检出不合格产品及时组织查处,最大化消除问题产品带来的不良影响。开展饲料产品风险预警监测和饲料企业现场检查。(市农业农村局负责)加强农资产品产品质量监管,将化肥、农用地膜等产品列入重点监管产品目录,组织开展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公布抽查结果信息,依法推进不合格产品后处理闭环。(市市场监管局负责)

    3.规范网络销售农资行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有关规定,加强对互联网销售农药、兽药、种子等农资的管理,加大对互联网农资经营违规信息、违规商铺、违规农资的清理查处力度,严禁网络经营限制使用农药。督促电商平台切实履行农资电商资质查验义务,建立健全农资经营者名录。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江苏省种子条例》等相关规定,强化“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网络种子生产经营者应当依法取得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或向当地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备案,并在首页显著位置持续公示其取得的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或备案证明材料等信息,或上述信息的链接标识。严肃整治网络涉种虚假宣传、违法广告等问题,严厉打击网络违法销售种子行为。建立完善网络销售假劣农资联查联办工作机制,加强在销售数据、销售去向、产品来源及检测等方面的调查协作。(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严打农资违法犯罪行为

    4.强化执法办案。围绕执法体制机制完善、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执法办案能力提升、行政执法突出问题整治,开展行政执法质量提升行动,持续提升执法工作质效。推动日常监管与执法办案有效衔接,对监督抽查、巡查检查、媒体曝光、群众投诉等发现的问题产品,坚持深挖彻查、追根溯源,既要查源头,也要追去向,对违法行为实施全链条打击。强化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有效衔接和沟通协调,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对于重大复杂案件,联合开展督查督办,全面调查取证,强化案件串并办理,集中力量侦破一批农资大案、要案,必要时联合挂牌督办,做到查处一案、警示一片。(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5.开展专项行动。深入开展“绿剑护粮安” 执法专项行动,聚焦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突出重点领域和重大专项,集中力量严厉打击坑农害农、危害粮食安全违法行为。(市农业农村局负责)部署开展“昆仑2024”专项行动,依法严厉打击农资犯罪。(市公安局负责)持续开展种业监管执法年活动,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套牌侵权等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农业生产用种安全。(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参与)持续对饲料、兽药领域违法违规行为保持高压严打态势,加强牛羊“瘦肉精”监管,强化“瘦肉精”涉嫌犯罪案件查办力度,切实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开展农膜联合监管执法专项行动,全面排查整治生产销售非标地膜和不按规定回收废旧地膜等违法行为,依法加大监管和打击力度,严禁非标地膜入市下田,有力推进地膜科学使用和按规定回收。(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公安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6.加强协同联动。积极探索综合执法与行业监管协作模式和合作机制,推进综合执法与行业监管深度融合。健全完善跨部门跨区域农资质量执法协作联动机制、信息共享机制、行刑衔接机制,通过定期会商、信息交流、线索通报、联合执法、案件移送等途径,加强部门间协作配合与联动执法,凝聚农资打假工作合力。加强对跨区域的假劣农资线索的区域联查、跨区协查,强化协同办案,不留死角严惩农资违法犯罪行为。(各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7.公布典型案例。及时公布农资打假典型案例,通过典型案例发布、“以案释法”宣讲,引导农民群众增强假冒伪劣农资产品防范意识,指导地方执法机构更好统一执法标准、规范裁量种类与幅度,提升执法规范化水平。组织地方集中曝光一批违法行为典型、社会影响恶劣的农资违法犯罪案件,发挥案件警示作用,对违法犯罪分子形成有效震慑。通过集中销毁假劣农资、邀请人大代表观摩庭审等形式,展示依法从严惩处农资制假售假违法犯罪的工作成效。(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健全农资监管机制

    8.优化农资审批管理。按照“谁审批谁负责”,分品种强化落实事前审批事中事后监管。开展品种试验质量检查,严格品种管理。加大登记肥料产品监管力度,落实肥料生产者责任义务。发挥农药登记引导作用,促进农药技术创新,有序淘汰高毒农药,落实限制使用农药定点经营制度。(市农业农村局负责)组织开展农作物种子认证的宣传引导和相关培训,提升种子质量和种子企业管理水平。持续强化农机产品认证管理,加强农机产品认证机构监管和农机鉴定工作信息公开。(市市场监管局、市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9.推进农资追溯管理。推进肥料等主要农资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建立电子追溯码识别制度。不断扩大种子、农药、兽药二维码追溯覆盖面和影响力,基本实现主要农资品种全链条追溯管理。(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进一步强化供销合作社社有农资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机制,督促社有农资企业落实好“两账两票一卡一书”制度。加快农资物联网应用推广,扩大中国农资质量追溯平台的使用范围和数量。(市供销合作总社负责)

    10.探索农资信用管理和行业自律。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部门门户网站等依法公开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开展农资生产经营主体信用动态评价,探索推进评价结果在行政审批、项目申报、评优奖励等领域应用;完善农资违法失信联合惩戒机制,让失信者处处受限。(各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发挥各类农资行业协会作用,鼓励行业协会对成员企业开展信用评级评价,推动农资生产经营者切实履行主体责任,示范引领全行业构建诚信自律氛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供销合作总社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推动放心农资下乡进村

    11.发挥供销系统作用。积极参与“绿色农资”升级行动,依托供销合作社系统农资经营网点、为农服务中心、庄稼医院等,扩大绿色优质农资供应覆盖面。积极申报2024年全省供销合作社农资保供重点企业,促进各类经营主体与保供企业对接,让农民能够及时用上放心优质农资。(市供销合作总社负责)

    12. 强化农资打假宣传培训。广泛开展“放心农资进乡村 执法绿剑护粮安”宣传活动,结合赶集等农村生活场景通过实地宣传、下乡走访,利用新媒体播放短视频等多种方式,加大法律法规规章宣传力度。组织农资生产经营者和使用大户进行专业化培训,增强农资生产经营者法律意识,提高使用者依法使用和识假辨假能力。宣传农机质量维权、投诉等相关知识,组织协调处理农机质量投诉。(各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13. 推动社会共治。建立健全农资打假投诉举报受理反馈机制,进一步畅通投诉举报渠道,有投诉必受理,有线索必追查。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健全投诉举报奖励制度,鼓励社会各界反映假劣农资情况问题。发挥行业协会、公益组织、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作用,强化农资领域社会监督和维权服务指导,带动农资行业规范生产、自律经营,依法依规使用,构建农资打假社会共治机制。(各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