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站内导航: 首页 > 信息公开
主题分类 主题分类 体裁分类 通知
索 引 号 014290088/2023-00072 发布机构 淮安市农业农村局
文  号 淮农发〔2023〕45号 公开日期 2023-05-05
文  号 淮农发〔2023〕45号 公开日期 2023-05-05 失效日期
名  称 关于做好2023年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建设工作的通知
关 键 词
内容概述
时效说明
关于做好2023年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建设工作的通知

各县区农业农村局(农业农村和水利局):

    为贯彻落实《关于做好2023年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建设工作的通知》(苏农办农〔2023〕8号)文件精神,全面推进我市2023年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提升农户科学施肥技术水平,为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紧盯“三个目标”,高起点部署建设任务

    (一)紧盯建设任务目标。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区、“三级先导区”、优质稻米产业和特色蔬菜产业,以高产稳产、提质增效为目标,在化肥使用强度大、示范带动能力强、相对集中连片、交通便利、基层积极性高的区域,因地制宜,打造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14个。各县区在粮食和经济作物上要分别建立1个示范区,粮食作物示范区5000亩以上、经济作物示范区1000亩以上。各县区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及早谋划,提前布置,将示范区建设任务落实到具体镇村,各县区建设任务见附件1。

    (二)紧盯化肥减量目标。有机肥和化肥、大量元素和中微量元素、氮肥和磷钾肥等肥料养分结构更趋合理,示范区内配方肥到位率达80%以上。规范开展化肥利用率试验,集成示范绿色高效施肥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具,促进化肥利用效率显著提升,力争示范区内化肥利用率达42%以上,化肥用量较常规施肥削减5%以上,示范带动全域化肥使用总量较2020年削减2%。

    (三)紧盯模式构建目标。以施肥精准化、智能化、绿色化、专业化为导向,综合运用科技、经济、行政等手段,统筹推进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建设。加强技术熟化和集成应用,通过典型示范,扩大辐射带动效应,全面提升农民科学施肥水平。积极培育壮大一批统测统配、智能配肥、代施代管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各县区要总结提炼1~2个可复制、可推广的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模式,建立1~2个特色鲜明的运行模式。

    二、落实“四个清单”,全方位创新推广模式

    (一)绿色“三新”清单。即绿色高效施肥新产品、新技术、新机具,通过集成推广,减少化肥用量,提高利用效率。要积极推广高效作物品种以及绿色肥料产品(作物专用配方肥、缓控释肥料、水溶性肥料、有机类商品肥、微生物肥料、增效肥料和其他功能性肥料),准确匹配植物营养需求,提高养分吸收效率。要示范推广种肥同播机、侧深施肥机、喷肥无人机、水肥一体化设施、有机肥抛洒机、机械深施注肥器等高效机械装备,减少化肥流失和浪费。要突出土壤、肥料、作物三者协同,实施养分综合管理,在测土配方施肥基础上,促进有机无机配合,养分需求与供应数量匹配、时间同步、空间耦合。一是水稻侧深施肥。在水稻机插秧时,利用插秧机同步将配方肥或缓控释肥料施于秧苗根部附近,减少施肥总量与施肥次数,降低人工成本,提高肥料利用率。二是麦玉种肥同播。在小麦或玉米播种时期利用播种机一次性将种子和高效缓控释肥深施到土壤中,简化栽培方式,提高肥料利用率,齐苗壮苗,减轻劳动强度,促进生产节本增效、提质增效。三是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综合考虑当地有机肥资源、应用成本、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等因素,合理确定不同有机肥品种与化肥的配施比例、用量和时期,实行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提倡采用有机肥抛撒机施用并耕翻入土,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四是水肥一体化。重点在果菜茶作物上,根据作物不同生长期需水需肥规律、土壤环境和养分含量状况,将可溶性固体或液体肥料水肥相融后,通过可控管道灌溉施肥系统,把水分养分均匀、定时、定量按比例直接提供给作物。五是叶面喷施。采用无人机将尿素、磷酸二氢钾、腐植酸型、氨基酸型和微量元素型水溶肥料配置成水溶液后直接喷施于叶片表面进行追肥。根据作物种类、生育期养分需求及环境条件等选择喷施时期,粮食作物一般在扬花期至灌浆期喷施,瓜果类蔬菜在膨大期喷施。六是营养诊断精准施肥。应用光谱、遥感、传感器、云计算等现代化技术,创新土壤和植株营养诊断方法,实时获取作物生长数据,判断营养丰缺状况,确定追施肥料品种和用量,提高施肥精准性、时效性。

    (二)主体责任清单。要明确四类主体在示范区建设中的责任。管理主体,各县区应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在优势技术推广上突破成势。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应建立协调推进小组(附件2),负责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强化建设前统筹谋划、建设中监督检查、建设后总结评估,保障示范区建设工作有序推进。实施主体,主要是一批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组织带动能力较强的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园区)等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负责承担示范任务,发挥其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示范作用,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加快科学施肥技术应用。技术支撑主体,主要是各级农技推广部门、教学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负责发挥技术、产品和信息方面优势,合力攻关肥料新品种、施肥新技术、施用新机具瓶颈问题,集成一批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模式,制定相关技术规程,加快技术和成果转化应用。建立专家指导组,加强技术指导服务(附件3)。服务主体,主要是技术水平高、服务质量好、经营能力强的专业化服务组织,负责提高有机肥机械化撒施耕翻、配方肥统测统配统供统施、无人机喷肥、营养诊断精准施肥、智能配肥等社会化服务能力。

    (三)运行模式清单。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服务模式和运行机制。政府市场结合模式。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强化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夯实科学施肥公益性基础。积极引导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肥料企业等多元力量,撬动工商资本投入,汇聚化肥减量增效合力。“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服务模式。发挥基层党支部作用,结合优势作物品牌打造,以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建设等项目为平台,深入开展“我帮农民建良田”实践活动,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推广“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服务模式,推动产村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物化补助新模式。为充分调动各类经营主体应用化肥减量增效新技术新模式的积极性,有条件的地区在传统型政府购买服务、物化补助等方式基础上,实行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鼓励探索以提升有机肥、配方肥等质量效果为导向的新型肥料补助办法及机制。

    (四)成果展示清单。树立标牌展示。示范区要实行试验、示范、对比“三田”配套,不同处理分别树牌标识,明确处理名称、施肥信息等。示范区要统一树立标牌(附件4),载明建设规模、应用作物、目标任务、关键技术及其田间应用场景图片、领导小组、专家指导组等内容,充分展示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应用成效。培训观摩展示。关键农时季节组织开展现场观摩、技术培训等活动,发放施肥建议卡、明白图,应用“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提高技术到位率。鼓励县区间适时开展交流学习活动,促进示范区建设典型做法和经验分享。宣传报道展示。着力培育技术应用到位、示范带动能力强、化肥减量成效显著的好典型,总结提炼好经验、好做法,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媒体等多种渠道,大力开展宣传报道,全面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有条件的地区针对化肥减量增效新产品、新技术、新机具应用拍摄专题片、宣传片,生动形象地展示技术应用效果。

    三、着力“三个强化”,多举措确保建设成效

    (一)强化组织协调。今年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建设已纳入省政府十大主要任务百项重点工作,各地要高度重视、迅速行动,积极争取将其纳入县区重点工作考核体系。要成立由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加强组织协调,细化工作措施,强化责任落实。要细化制定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明确任务目标、实施区域、实施主体、技术模式、资金使用、监督检查、培训指导、序时进度等内容,将工作任务层层分解到位。充分尊重和发扬规模生产主体的首创精神,凝炼切实有效的技术模式,在示范区内试验展示推广。强化农机农艺结合,加大技术集成力度,切实发挥示范区的示范带动效应。

    (二)强化资金保障。要加强与财政部门沟通,统筹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积极争取地方财政资金支持,及早落实示范区建设资金。加强农业农村部门内部联动,结合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三级先导区”建设、优质稻米产业基地建设和特色蔬菜产业基地建设等重点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将示范区建设与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园、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等对接,统筹资金使用,扩大示范带动影响力,提升示范区建设效益,最大限度调动农户参与的积极性。

    (三)强化成效评估。各地要以目标、问题、结果为导向,强优势、补短板、促提升,不断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促进化肥减量增效工作高质量发展。化肥减量增效工作要与测土配方施肥、耕地质量提升等工作集成联动,统筹工作内容,及时分析总结,做好项目验收,开展绩效评价,规范全过程资料归档。市级将配合省级通过工作调研、实地抽查、召开座谈会、查阅档案资料等方式,适时组织开展2023年化肥减量增效工作成效评估,全面了解各地化肥减量增效工作开展情况,并通报评估结果。



    附件:1.2023年各县区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建设具体任务指标

          2.淮安市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建设协调推进组名单

          3.淮安市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建设专家组名单

          4.2023年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标牌(样式)




淮安市农业农村局

2023年5月4日

关于做好2023年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建设工作的通知.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