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新闻
盱眙县:发展生态农业 绘就绿色发展新画卷
时间:2025-04-11  来源:淮安市农业农村局

盱眙地处全省“绿心地带”,也是农业大县,发展生态农业大有可为。盱眙县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先后来盱考察调研为契机,坚持干字当头、守正创新,立足资源禀赋、产业特色,聚力走好生态农业新路径,绘就绿色发展新画卷。

抓谋划重保障,以强担当凝聚强合力。发展生态农业是一项站位全局、利在长远的战略性工作,涉及面广、系统性强、周期性长,盱眙县下好先手棋,谋定而后动。组织协作突出“紧”。县委县政府专题部署,县级层面建立1个综合协调、4个分类专项、N个单位联动参与的“1+4+N”工作机制,明确各镇街扛牢属地责任,农业农村、生态环境、资规、水务等部门做好专业指导,践行“要求严、行动快、节奏紧、作风实”工作标准,加强条块之间、区域之间资源整合和协同配合,形成上下联动、各司其职、整体发力的工作格局。要素保障突出“全”。聚焦项目资金首位要素,通过向上争取、主体投入等多渠道整合政策资金6200余万元,带动社会投资2500余万元。统筹推动高标准农田、灌区改造、农田道路、生态河道等涉农资金和项目同步使用、同步建设,按照“实用、管用、好用、顶用”的要求,科学管控投资额度和资金使用,在不给基层增加额外负担基础上,努力花小钱办大事、不花钱办成事。同时以改革创新破解土地、林地、审批手续办理等难点问题,推动各类要素资源向生态农业集聚。共建共享突出“多”。坚持多方参与、多元共建,党委政府不包办包揽,而是在政策引导支持上下功夫,放大产业联农带农效应,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充分调动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民群众等积极性,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同时用好市场化手段,以国企平台牵头带动社会组织、金融机构、科研机构等各方资源力量参与,凝聚“一家人一条心,一起干一起拼”的工作合力。

抓统筹促推进,以好招数赢得好成效。按照“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可增效”的原则,统筹农业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以实招子、硬功夫推动形成积极进展。以点面结合为主抓手。去年盱眙建成黄花塘稻虾共生综合种养、天泉湖林果药材种植等5个试验单元,占全市近三分之一,完成整治提升规模畜牧养殖场100个,建成粪肥消纳基地5.5万亩,取得了初步进展。盱眙县提出点上走在前、面上整体推,在全面总结提升试验单元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同步开展31个推广建设单元前期现场踏勘、可行性论证、规划方案编制等工作,在这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把握规模节奏,避免贪大求洋、盲目冒进带来问题隐患,实现由“点上示范”向“全域推广”转变。以管控利用为主攻点。紧紧围绕“农田退水、渔业尾水、畜禽粪污”三大重点,以系统思维推进源头管控、监测保护、循环利用、产业融合等重点工作。通过探索农田退水循环再利用,既缩降灌溉时间和成本,又减少水源和养分流失,综合效益显著提升。通过探索渔业尾水自我净化与多重利用,构建养殖尾水净化后用于周边农田灌溉、农田退水收集净化再利用的循环体系,2024年全县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下降,10个国省考断面全部达标且有21项指标同比下降。通过探索畜禽粪污治理与资源化利用,重点推动12个万头猪场配套设施建设和改造升级,构建形成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利用新格局,实现全县面上粪污资源化利用率95%以上,万头猪场粪污治理与循环利用100%。以科技赋能为主引擎。高度重视科技对生态农业赋能增速作用,坚持农机农艺双轮驱动、生态智能深度融合,依托南京农业大学、江南大学、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力量,鼓励支持农业经营主体加大技术、品种、装备研发投入和联合攻关,因地制宜开展高性能装备推广和智能化设施改造,推动农业育种、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水土监测预警等应用高精度和管理高效率,让科技为生态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抓转化显特色,以高质量实现高价值。生态农业不仅要实现环境质量提升,更要让好生态催生好业态、产出好产品、卖出好价值,将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胜势。坚持项目化推进。以产业化、项目化理念推进生态农业,充分挖掘资源禀赋、区位交通、产业基础等特色优势,紧抓不放招大引新、培优育强,17个项目列入省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库,永莱食品、龙虾超级工厂两个10亿元以上农业重大项目落地建设。同时加快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绿色食品产业园建设,鼓励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智改数转网联”、拓展市场空间,持续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培育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4家。坚持品牌化发展。发挥“中国龙虾之都”的品牌优势,以“盱眙1号”全国首个小龙虾新品种正式发布为契机,依托生态农业单元推广扩面提质,加快“接二连三”步伐,打造龙虾主题酒店、“尅街”等消费场景,放大龙虾节“富民兴业”效应,盱眙龙虾连续9年位列中国水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榜之首。大力做好“土特产”文章,加快绿色有机农产品全覆盖,打造生态水库鱼、黄花塘雨山茶、马坝西瓜等特色品牌矩阵,拥有绿色(有机)食品认证产品超百个,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80%以上。坚持低碳化布局。积极抢占农业碳汇交易新赛道,加快汉世伟碳汇试点通过VCS国际核证减排标准认证,早日实现碳交易“零的突破”。同步开发5个万头猪场畜禽粪污沼气工程的甲烷回收和堆肥减少甲烷排放项目,预估年均减排二氧化碳8万吨。探索布局林业等碳汇指标交易,加快形成多元化碳汇产品的价值实现机制,为生态农业价值转化打通更多路径。

抓融合提质效,以新突破激活新动能。以生态农业为牵引,持续拓展生态、农业、景观“一地三用”,一体推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提升致富业态。深化农文旅融合,依托百里画廊盱眙段、S601生态风景廊道等打造一批集农业生产、观光体验等为一体的项目。围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公共空间治理等,整合农地资源,优化规划布局,深入挖掘土地空间潜力,促进集体经济壮大和农民群众增收,2024年全县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46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提优乡村形态。将生态农业与和美乡村紧密融合,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在实施生态农业单元、生态化池塘改造、生态河道等项目过程中,协同融入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户厕改造等工作,持续扩大环境容量、美化村容村貌,黄花塘片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10个村(社区)获评首批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提高治理质态。生态农业既让群众的生活环境更好,也通过发展回应好教育、医疗、养老、交通等群众关切,提升困难群体服务保障水平,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取信于民。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选优配强“两委”班子,深化“三提三知”群众工作法,扎实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移风易俗、邻里互助等工作,稳步提升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水平,持续推动盱眙大地焕发文明和谐、向上向善的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