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淮安区通过“市民举报+科技执法”警渔联动机制,快速破获一起非法电鱼案件。涉案人员王某在铁证面前承认违法行为,接受渔政部门行政处罚,案件进一步凸显了公众参与生态保护与智慧执法的双重效力。
市民“随手拍”成关键证据
3月10日,市民潘先生在淮安区施河镇内河水域发现有人使用电鱼设备捕捞,立即用手机拍摄现场照片并向淮安区渔政举报。照片清晰记录了电鱼者体貌特征及作案工具。渔政部门迅速到案发地查处,因路程较远,违法电鱼人已离开现场,该线索立即转交公安部门联合调查。
人脸识别锁定违法者身份
公安机关依托公共视频系统及人脸识别技术,在48小时内锁定嫌疑人王某。经查,王某使用的升压器、电鱼竿等工具属于《渔业法》明令禁止的电鱼装置。渔政部门已对其电鱼装备进行了登记保存。
公安提醒:电鱼可能触犯刑法
区公安分局治安大队强调,使用炸鱼、毒鱼、电鱼等破坏性手段捕捞,情节严重的可依据《刑法》第三百四十条“非法捕捞水产品罪”追究刑事责任,最高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此次案件中,王某因违法情节较轻、悔过态度良好,依法予以行政处罚。
专家:全民监督织密生态保护网
市民若发现电鱼等行为,可通过110、12345热线或“中国渔政”微信举报平台反映。环境法学专家指出,一张照片、一次举报,利用已建立的“河长+警长”协同机制,配合“渔政亮剑”等专项行动,对非法捕捞形成高压震慑,织密生态保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