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季节是水产养殖过程中问题最突出、管理最难的时期。今年我市7月1日出梅,梅期偏短,出梅后大部分地区以晴热高温天气为主,6月30日起气象台开始持续发布高温黄色预警。持续的高温对我市水产养殖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为切实做好高温期间渔业生产管理工作,特提出以下几项技术指导意见:
1.加深水位:对池塘进排水系统、塘埂、塘坡进行加固和维护,确保池塘的安全、稳固、不渗水。保持合适的池塘养殖水位,鱼类养殖池塘保持水深1.8米以上,虾蟹类养殖池塘保持水深1.0米以上。
2.调控水质:一是经常加注新水。一般每2天加水一次,每次补水5⁓15厘米,7⁓10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10⁓20%。加水、换水最好选择清晨进行,换水采用边进边排的方法。二是调水改底。高温期水质、底质变化快,改底、调水、解毒等产品需要增加使用频率,建议每隔3~5天泼洒一次芽孢杆菌搭配乳酸菌或芽孢杆菌搭配光合细菌促进藻相平衡,每隔5~7天交替使用化学及生物的底改,分解池底有机质,维持池底稳定。三是增加溶氧。高温季节应及时使用增氧机进行增氧,每天晚上待池塘表层水温降低后,即晚上9~10点左右开机至翌日早上8点,中午尽量不开增氧机,以免水体搅动使底层水温升高。如遇阴雨天或傍晚雷阵雨天气,务必提前开机,必要时配合粒粒氧使用。
3.合理投喂: 投喂饲料要坚持“四定”原则,即:定时、定位、定质、定量,保持饲料新鲜,无杂质,不变质。河蟹高温期间应减少动物性饵料投喂,增加植物性饲料的投喂量,停止投喂冰鲜鱼,适当投喂煮熟的玉米、小麦等。具体投喂量以饲料投喂后2小时内全部吃完为宜。选择早上或傍晚水温较凉时全池投喂,傍晚投喂量应占全日饵料量的70%至80%。连续阴雨天、突遇暴雨或闷热(水温36℃以上)极端天气、河蟹蜕壳高峰期要少投或不投。鱼类投喂量一般以养殖鱼摄食量的八成饱为宜,投饵率为3%⁓5%,阴雨天要酌量减少;高温天气水温过高(高于35℃),应适当控制投饲量,投饲量减半或不投,防止饲料过剩引起池塘水质恶化。
4. 防控鱼病:夏季气温高,鱼病多发,要加强鱼病的防控工作,坚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综合防治的原则,可在饲料中拌喂乳酸菌等有益菌,预防肠炎发生,在饲料中添加免疫多糖、VC等提高免疫能力。发现鱼病要及时进行处理和治疗,防治鱼病的大面积发生。使用渔药时:一是严禁使用违禁药物及人用药,如氯霉素、五氯酚钠、孔雀石绿等。二是要针对病情选择适当药物,严格执行休药期。三是慎用抗生素。在治疗鱼病时,应有针对性的使用对致病菌有专一性的抗菌药物,而不应盲目使用广谱的、对非致病菌有杀伤能力的抗菌药物,以免伤害鱼体内有益微生物菌群。四是适时用药。施用药物的时间最好选择在下午4点左右,阴雨天和雷雨天气则不宜施药。
5.加强管理:一是加强虾蟹池水草管理。我市虾蟹养殖塘口水草品种以伊乐藻、轮叶黑藻和苦草为主,高温季节应保持水草均匀分布,池塘水草覆盖率控制在60%左右。其中轮叶黑藻和苦草耐高温、低光照,而伊乐藻高温期不再生长,应及时刈割草头,使其保持在水下30厘米左右。同时应注意观察草根,黄根多白根少,说明水草已经脱力,需要追施长根肥和微量元素。腐烂的水草要及时捞出,水草不足的塘口要及时补充水花生、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二是加强巡池。夏季天气多变,雷雨增加,水体不稳定,要坚持多巡塘、多观察,注意鱼类的活动轨迹、摄食情况等,发现游动缓慢和摄食不畅的要及时分析原因、做好处置。同时,要及时捞出死鱼,清理水中落叶、杂物,清除池塘边的杂草,保持池塘的清洁和卫生,并做好每天的养殖日志。
淮安市水产技术指导站
2025年7月8日